回复方式:   回复条数 
间隔时间: 分钟
日期限制:
楼主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2-4-28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属论坛:轻卡  超越C  山东 
本帖最后由 22159 于 2012-4-28 00:46 编辑

前段时间我在超越无限的 [url=老车征集-曾经追逐过的那些卡车(70年代)]老车征集-曾经追逐过的那些卡车(70年代)[/url]   帖子里进行了一段回复,




本帖最后由 22159 于 2012-2-17 03:11 编辑
【原帖由卡车司机33于2012-2-16 17:10发表在25楼】



40年前,我上幼儿园时候,父亲所在部队装备的五十铃,记忆犹新啊。

此类外观的车型我记得在70年代广交会上由周总理牵头引进过一批尼桑自卸卡车,外观与这些五十铃几乎一样。载重8吨,舒适性和同时期的老黄河不可同日而语,印象比较深的是这批尼桑是左旋柴油发动机(发动机逆时针旋转)。当年曾有数十台分配给莱芜钢铁厂使用。

当年我妈妈是在莱芜钢铁厂驾驶这种尼桑的第一批女驾驶员。安排女性驾驶尼桑也有特殊原因,当年的老黄河没有助力,男性驾驶尚且费力,女驾驶员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安排女驾驶员操作轻便的尼桑也就成了必然。


这批尼桑自1970年配属车队后,直到2003年才因配件稀缺而完全退役,最长使用年限达33年。最佳车辆近百万公里无大修。驾驶员因此评为劳动模范。


这批尼桑我小时候曾多次乘坐,印象中此车的时速表玻璃罩非常特殊,是当时罕见的锥形外观。


PS:周总理引进尼桑自卸的话题我印象深刻,源自文 革期间莱钢的一次武斗事件,当时在建设工地有一台履带式吊车夜间出现故障,需要车辆牵引,老黄河却拖不动,吊车司机要求使用马力较大的尼桑拖拽,而尼桑驾驶员说这是周总理弄回来的车,拖坏了谁负责?为此吊车司机和汽车司机两派发生武斗。后来由当时的莱钢运输部长(就是我姥爷)连夜奔赴现场出面调解才算平息。我姥爷最终以“抓革命 促生产”的名义安排尼桑自卸牵引了履带吊车,


此事直至前几年我在车队跑车时,当事的尼桑自卸驾驶员(已经退休返聘,在车队看大门)还津津乐道。我收车归队和看门老头摆龙门阵,老人家还说,“要不是看你姥爷的面子,打死我都不能用周总理从日本弄来的车拖那个破履带吊。”呵呵



可惜因年代久远,没有留下此类车型的资料,有了解这批尼桑自卸车型号参数的请指教。








后来在Buro 网友的回复里出现了这些经典的照片。


我找到一些日产柴在上世纪60~70年代出的8吨级长头卡车,你看看当时莱钢的尼桑自卸车是不是其中一种:

Nissan Diesel T81/PT81  1969—1973年 挡风玻璃上有中分杆




Nissan Diesel T81的改进型号TK20  1973—1978年  整体式挡风玻璃




如果是日产柴TKL20自卸车的话,那么摘录其简要性能数据如下:

尼桑TKL—20GD
载重8吨,自重6.79吨,发动机型号PD60,
机械式传动,5档变速器,最高车速78公里/小时,
钢板弹簧悬挂、机械式转向,最小转弯半径6.75米,油气混合制动,
外廓尺寸/毫米:长7005、宽2470、高2695、
轴距4480、前轮距1930、后轮距1860、最小离地间隙260。

在发张1991年莱钢汽运公司的日产柴TKL20型自卸车






看到网友Buro找到了当年的照片,我非常激动!!!


根据照片,莱钢的这批车应该是尼桑T81,从照片上看前挡风玻璃是两块的,不像T20那样的整体前档。

因为年代久远,当年我还很小,所以印象不是很深刻了,但隐约记得这款车的仪表玻璃很特殊,是那种圆锥形的玻璃。当年我妈妈还没结婚的时候,就是这种尼桑自卸的驾驶员,属于莱钢汽运公司一队。因为开黄河150,女同志根本打不动方向,只好开这种进口车,我妈妈说这种车提速很快,操作很灵便。和小轿车差不多。


我姥爷是莱钢汽运公司的前身运输部的部长,当年我姥爷去南京开会,就点名要的这种尼桑自卸去的,货箱里放上两桶柴油,因为那是沿途还没有对外开放的加油站,那时候的领导真是有意思,不要小车,而要一台自卸货车出差。呵呵。



再提一点,我姥爷要自卸车出差可能有人会说什么fb浪费的话,确实,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出差要货车确实浪费了,但在当时,莱钢主要以铁路运输为主,这些自卸车(包括黄河150和解放CA10B船型自卸车)的出勤率很低,而那些北京212大都承担着生产现场协调指挥的任务,出勤率反而比自卸车要高的多。

另外,当年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现在也有很大的不同,莱钢是个三线工程,全国五湖四海的工人聚集到这个穷山沟里,工人阶级的主人翁感相当的强,现在的人是很难理解的。我姥爷虽然是厅级干部(当年的莱钢总指挥是杨得志将军,所以部长是厅级就不稀罕了)但工作时间大多数是在生产现场,很少在办公室里坐着,那时也开很多会,但开会时间基本上安排在晚上下班以后,开会不占用工作时间。

啰嗦了这么多作为铺垫,想说的一个现象就是,当年莱钢汽运公司的驾驶员,只要是休班回老家,山东省内的和车队队长打个招呼,绝大多数是开着自己工作的车回老家。首先是当年的公共交通不发达,在这个穷山沟里更是没有,另外,很多驾驶员是从部队转业的,老家是农村,在汽车罕见的年代,人民公社里都很少有车,就不用说生产队了。所以驾驶员开莱钢的车回乡,大都是帮助生产队搞一些生产运输。当年这叫“支农”,国营企业里还算一项政治任务。所以那时驾驶员不仅开车回乡,车队队长还会尽量给带回去几桶柴油,帮助驾驶员老家的农村生产。说实话,在那种背景下,全国一盘棋,柴油弄回去了,个人也没有什么用处,更没地方卖。车子开回去了,在老家搞运输也是给生产队干活,个人也没有土地。也就不存在什么贪污fb的问题。

当年我的舅舅当兵退伍后就是一名普通的莱钢汽车驾驶员,开的是黄河150自卸,他结婚回烟台老家的时候,就是开着150带着我的舅妈回去的。我舅妈到现在想起来就说,当年还不如不要车回去,回老家以后我舅舅就没白没黑的给生产队干活,粪肥,农药,粮食,什么都运。难得的几天新婚蜜月都给老家做了贡献了。。。。。。。。。



在这穷山沟里,我姥爷那代人真是献了青春献子孙,当年的人真是不能理解。。。。。。。。。。。


随后网友又贴上了这张照片,


莱钢汽车修理厂生产的十吨半挂车和四吨全挂车




看到这辆东风10吨半挂,又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当年全莱钢仅此一辆半挂。

我上小学的时候这台车非常新,隶属于莱钢改扩建指挥部车队,驾驶员是我舅舅...........从这张老照片的背景来看,应该就是改扩建指挥部车队,这车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8米长的挂车,不要以为当年的汽车司机水平就很高,其实在我的印象里,以前的司机但从操作水平上来说,要比现在很多司机差很多..........


当年的汽车日车里程都很短,每天平均行驶里程只有不到200公里,8小时单班运营,夜间行驶的情况罕见。另外,当年的车维护保养相当重视,很多时间用在了保养上,车队经常是最多有70%的车辆上路营运,剩下的30%在家保养。所以尽管是开车多年的老司机,如果问问他的行驶里程,有个几十万公里的不多。这跟现在随便抓一个司机就是上百万公里的行驶里程有很大的差别,加上当年路上车少,人少,行驶速度慢(我记得当年我爷爷所在的车队里的一个驾驶员劳模说过一句话被作为经验推广“不怕慢,就怕站”,此位劳模每天披星星出车,带月亮归队,其实日行驶里程并不比别人多,问题就在于他行驶速度慢!!基本在30公里左右,50万公里无事故,被评为劳模。他也不容易,维护保养的时间一点也不少,都占用了他晚上的休息时间),关键是不存在超载问题(很多司机出于爱护车辆的考虑,连满载都很少达到,大都减吨运输),尽管路窄,颠簸,但开车并不比现在困难。


一说往事我就啰嗦,呵呵。这台半挂一开始并没安排我舅舅驾驶,而是安排了一个老师傅开,因为仅有一台半挂,比较重视。这台车在挂上半挂以后第一次去莱钢供应处加油站时就出现了问题,加油站是给自卸车设计的,比较狭窄,那位老师傅竟然把车卡在加油机中间进退两难............(没出现刮碰的情况)


老师傅几经努力还是没能把车开出来,这辆8米长的半挂彻底把老师傅打败了..........车队的领导都来现场指挥了,经过研究决定,摘挂,调来一台吊车把挂车吊出去。以后这辆车去加油必须摘挂。。。。。。。。。我舅舅那时正好开着那辆150自卸去加油,被半挂堵在外面排队等着。就在等待吊车赶来的功夫,我舅舅爬上那台东风半挂感受一下半挂的感觉。他觉得应该可以开出去,于是自作主张的发动车子试了一下,3进3推,半挂在吊车还没到达的时间里自己开出来了!!!这让在现场的车队领导目瞪口呆。。。。。。。。。。。


于是我舅舅就成了这辆半挂的司机,后来我舅舅经过几次练习,达到了一把方向进出加油站的水平。这辆车是设备运输专用的,平时基本没什么运输任务,但一出车就是长途,什么上海,哈尔滨,福建都跑过。都是我舅舅单人驾驶。这车让我舅舅收拾的挺利索的,我印象里这车的中央后视镜与众不同,是带一块石英钟的,全莱钢估计也就这车的后视镜带石英钟,呵呵。



网友的这张照片,让我不得不说说鬼子车质量的变迁


一排崭新的五十铃CXZ自卸车




这批五十铃CXZ后八轮自卸车是在我上二年级时购入的,大概是91年-92年之间。因为存在质量问题,购入后闲置了半年。闲置期间正好是夏天,我放暑假,去偷过这车的水箱盖挂链,质量非常好,比当时市面上卖的钥匙链好的多,我偷了大概5-6个车上的水箱盖挂链...............自揭罪恶家底.......


因为先前的尼桑优异的品质,莱钢对鬼子车几乎是一种迷信崇拜的感觉,大手笔的购入了这批五十铃,好像隐约记得大人们说过,这车单台进口价达80万元。但营运不久就出现了后桥平衡轴串位的问题,后双桥纵向轴线不重合,反复向日方索赔,鬼子几经维修,终于承认是设计问题,赔了一笔钱了事。莱钢对鬼子车的崇拜就此终结..................,随后莱钢大规模的使用斯太尔系列车型,最初以红岩斯太尔为主,后来就是济南斯太尔了。随后曾小规模的购入过几台V8,V10的日产柴,但终不成气候。在04年,莱钢汽运公司与包头北方奔驰达成战略合作伙伴,目前莱钢成了北方奔驰的天下。

不过这批车尽管后桥到现在还是歪的,仍然在莱钢的场内运输战线上工作着............................好在后来的欧曼,要不这车的驾驶室总成配件还真不好找。



随后莱钢大规模的使用斯太尔系列车型,最初以红岩斯太尔为主,后来就是济南斯太尔了。随后曾小规模的购入过几台V8,V10的日产柴,但终不成气候。在04年,莱钢汽运公司与包头北方奔驰达成战略合作伙伴,目前莱钢成了北方奔驰的天下。


这是08年时我拍的照片,中间的那台绿色斯太尔半挂就是红岩斯太尔。02年购入的。那些红色北奔是下面白色北奔的第二批08年引进的,但质量普遍不如最早的那批白色2632了。





04年时莱钢和包头签订合同引进的就是这种白色的北奔,牵引车型号比较特殊,是2632,现在很少见到北方奔驰的牵引车是26开头的了,这张照片是我07年拍摄的,已经再也见不到2632的型号了,牵引车只有25XX了。








从05年到08年期间,莱钢汽运公司开始试行单车个人承包。轰轰烈烈的超载运动逐渐拉开了序幕,随之而来的故障率升高,重特大交通事故接连不断,这段经历可谓不堪回首。我在以前情系卡车世家 漫谈我和卡车的不解之缘帖子里曾有过记述。
0人参与
查看更多

回复 | 使用道具 举报

1# 1#
 楼主| 发表于 2012-4-28 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年,莱钢引入了4台LNG液态天然气北方奔驰牵引车,经过近一年的试用,经济效果显著,上个月又购入了20台LNG北奔牵引,型号是2535.  350马力潍柴LNG蓝擎.照片过几天送上。

回复 | 使用道具 举报

7# 7#
 楼主| 发表于 2012-4-28 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路飞于2012-4-28 00:41发表在5楼】
厂里面还有多少进口的日本货呢?


尼桑T81已经全部回炉了。五十铃还有几台,已经无法年审,转入场内运营。还有一台改装成了洒水车。。。。。。

回复 | 使用道具 举报

25#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4-29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老手开新车于2012-4-28 07:16发表在14楼】
莱芜的车牌是 冀D吗?


呵呵,“车辆外挂”这个名词没听说过吗?

在我们山东境内,直到现在冀D都是很流行的外挂车牌,尤其是东平,宁阳等县。以前藏F,蒙H,赣G,黑B都曾大量流行。

回复 |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分享到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