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方式:   回复条数 
间隔时间: 分钟
日期限制:
楼主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0-6-13 00:47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 卡车之家Android客户端
/我相信很多卡友也都是农村土生土长的乡里娃,即使是城里的娃,对麦收时节的那些事也不会陌生,因为麦收季节影响着所有人,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更是让我们这些60后刻骨铭心,没齿难忘。
往事就像一壶老酒,越久越香,美好的回忆就像品味这壶老酒,会沉醉其中。童年的回忆,幸福美满!
我上小学,记忆里也就八九岁,那时还是人民公社时期,每到麦收季节,村里大人们把地里麦子收割完,就该我们小学生上阵了,老师带领我们,拾麦子,周边几个村庄,都要去支援,到地头,孩子们一字排开,地里麦头拣拾的干干净净,真正保证了颗粒归仓。
0人参与
查看更多

回复 | 使用道具 举报

1# 1#
发表于 2020-6-13 00:55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 卡车之家Android客户端
我印象中那时麦子收割完,先打成垛,然后慢慢把麦粒脱离出来,脱离过程非常漫长,有时持续到秋收,大部分都是牛,驴拉着石碾周而复始的碾压,但还有个镜头经常浮现在眼前,我妈妈和很多妇女,都各自两手抓起一把麦子的结杆,面前一条长长的木棍,两边各站两三人,用力把麦穗摔在木棍上,麦粒就脱离麦穗,这种人工打麦的方式,可想而知要付出多大的劳动强度,工作效率有多低,

回复 | 使用道具 举报

2# 2#
 楼主| 发表于 2020-6-13 00:59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 卡车之家Android客户端
一九七九年
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
在中国南海边划了一个圈
……
改革开放鼓足了全国人民的干劲,我那时十四五岁,每到麦收季,也是早早起床,伴着布谷鸟叫,和姐姐哥哥们一起,舞动着镰刀,抢收抢种。说起布谷鸟,感觉多少年没听到过它的叫声了,大人们说:听到布谷鸟叫的声音,就是在催促你起床下地割麦,其实那是也干不了多少活,因为年龄小,经常是往地里给大人送水送饭,更多的时候是跑跑腿,干些杂活。
待到我初中毕业,也是个顶天立地的劳动力了,包产到户也有几年了,那时打麦,家家户户一个打麦场,小户人家二三分,大户半亩左右,这个打麦场因为要提前修整,所以都种上早熟的大麦或油菜,提前收割完,就要开始压场,找平,撒上陈年的麦糠,泼水,待似干未干之时用石碌碾压,压完再撒麦糠,泼水,晒,再压。如此几遍,一个合适的麦场才能成型。

回复 | 使用道具 举报

3# 3#
 楼主| 发表于 2020-6-13 01:09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 卡车之家Android客户端
每年的麦收,都是一场恶战,有虎口夺粮之称。自古有“五六月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有时中午还是艳阳高照,过晌就乌云密布,大雨倾盆。更是那时不我待、季节不等人。麦熟三晌,收早了怕减产,收晚了又怕来不及。更为重要的是影响夏季粮食作物的生长,晚种一天,等秋收就要晚熟三天五天,甚至是十天半月,因此麦收是工作效率最高的季节。恨不能一天当三天用,早起满天星,晚归星满天,一天两头不见日头。一个个累的吃不消,真是苦不堪言。
收割和运输一般是压茬进行,第一天割了第二天运,或者上午割了下午运。运输就是把分散在麦田里的麦子集中到场里,唯一的工具就是架子车,我们这是平原地区,没经历过肩挑人抬的运输方式,好象现在有些山区还是用肩挑人抬独轮车推来运送小麦。用架子车拉麦子不光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垛不好、装不好车,中途就会散落,由于麦子已接近晾干,非常蓬松,麦杆散乱,重装就更难,而且一车还装不下了,烈日曝晒,筋皮力尽,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如非亲临难以体会。

回复 | 使用道具 举报

4# 4#
 楼主| 发表于 2020-6-13 01:24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 卡车之家Android客户端
麦子运到场上,劳动强度就没那么大了,轻松很多。我们只需把麦子均匀的摊在场面上,哂干等到下午或晚上用手扶或四轮碾压,一场也就五元十元的,根据场上麦子的多少,机手要价,可以讨价还价。打麦场上多了很多乐趣,一般是三两家合伙,摊场,翻场,收场,还有孩子们追逐,嘻戏,打闹,整个打麦场上都是欢歌笑语。
我家和堂叔家紧换,理所当然就在一起了,那时卡式录音机已经问世,放在场上,音量放到最大。当年流行的《我的中国心》《回娘家》等我和堂弟没有不会唱的。
打场过程因为有了歇息的空间,干起活来也特别有劲。那时最好的饮料就是那种2分钱一个,带冰渣渣的冰棍和几角钱一瓶的小香槟。冰棍就是凉水放些糖,冻一成一个冰棒,偶而骑自行车驼着个冰棍箱,来田间地头叫卖的,能吃上一个,也是惬意的很。小香槟算是奢侈品,要买得跑十多公里外的县城,一般是买不起的。香槟买回去,放在刚从压水井压出来的凉水盆中,冰上几十分钟,喝起来口感更好,那真是对麦当歌,苦中作乐,还能引起周围乡亲喝不到羡慕的目光。

回复 | 使用道具 举报

5# 5#
 楼主| 发表于 2020-6-13 01:31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 卡车之家Android客户端
一组那时打麦时的情景。

回复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2)

6# 6#
 楼主| 发表于 2020-6-13 01:37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 卡车之家Android客户端
院外小伙正扬场
院内姑娘育苗床
麦糠落在苗床上
姑娘一见脸变样
手扒墙头往外望
却是日思夜想俺的那个郎
……
这是那时代的一首爱情小诗,有很浓重的乡土气息,几十年一直没忘,因为有些许相同的经历。我们这种棉花,麦收季节也是给棉花育苗的季节,麦子脱离后就是扬场,一般都是男子干重活,女人干轻巧的活。后来这姑娘看到是小情郎扬场落了麦糠到苗床上,由怒转喜,又羞红着脸隔墙送水,送手帕,问麦子收成,并嘘寒问暖的……
麦子脱粒,除杂,晾干,不是先往家里拉,而是晾干后就先去交公粮,一半以上都交了公粮,剩下的几乎是食不果腹。收公粮的还各种刁难,不是嫌粮食脏,就是嫌籽粒瘪,或者没哂干,农民拉着粮食,排着长队,等了一上午,甚至一天,工作人员到点下班,害的我们交不上第二天再去。难怪今年两会期间有人提出给农民发放养老金,五六十年代的农民是为国家做过大贡献的,因为那时物资匮乏。也只有粮食才是生存之本。现在年过60的农民每月才100元钱。国家真的对不起,我们这一代的农民。

回复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2)

7# 7#
 楼主| 发表于 2020-6-13 01:40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 卡车之家Android客户端
现如今这麦收时节,一家一户的半天就结束了,可供咀嚼和回味的只有轰隆隆机器声,那个繁忙,热闹,欣欣向荣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回复 | 使用道具 举报

美好的回忆啊

回复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2)

9# 9#
发表于 2020-6-13 05:24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 卡车之家Android客户端
50年以后你在回忆现在的麦收季节,也是很美好的。

回复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分享到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