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方式:   回复条数 
间隔时间: 分钟
日期限制:
从“不可能”的任务到给戴姆勒“改图纸”
青特:在世界顶级卡车“印”上“青岛造”

▲减壳自动装配线。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讯 从青特正式向戴姆勒批量供货算起,到今年9月,时间刚好满一年。而若从青特最初与戴姆勒接洽算起,时间已经过去了15年。
2003年前后,戴姆勒在中国寻找新的供应商。初次与戴姆勒接触的青特,在接受了对车间的考察后,被告知各项条件均无法达到相关要求。但是,对戴姆勒项目志在必得的青特没有放弃。2011年,青特成功入围供应商体系。2013年,青特终于获得戴姆勒的长期供货协议……
2017年9月,开始正式供货。过去一年,青特已向戴姆勒供应12000只桥壳。2019年,这一数量将增加至3万只。未来,戴姆勒计划进一步将订单提升至每年5万只。
从接受“不可能”开始
15年的时间,为获得这家世界顶尖商用车企业的认可,青特历经了“千锤百炼”。初次接触受到挫败后,青特不断改造生产线、生产工艺、质量管理等各个环节,最终以优异的评分通过了戴姆勒的相关考核,成为供应商。仅达成合作意向后解决的各项生产、工艺、技术、质量等问题就达到1774项。而这一切,青特都是从接受“不可能”开始的。
2013年,青特与戴姆勒正式签订合作协议,随即便收到了戴姆勒的产品订单——为即将在欧美上市的全新轻量化戴姆勒卡车提供桥壳。
对整个车桥来说,桥壳可以看作是“外衣”,包裹着减速器等其他部件。它是车桥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支撑作用。尤其是以载重为主的商用车,桥壳的承载能力十分关键。
轻量化是全球卡车的发展趋势,作为全球行业翘楚,戴姆勒走得更快。在新款卡车的车桥设计方案中,戴姆勒将桥壳所使用的钢板厚度指定为11.5毫米。
“我们所有人收到图纸后的第一反应都是‘不可能’。”青特技术中心戴姆勒项目负责人黄玉亭说,“厚度越薄,重量越轻,可以降低整车重量,但前提必须是要能保证同样的支撑能力和使用寿命,这才是难点所在。”
黄玉亭告诉记者,当时,国内商用车使用的为14毫米钢板,戴姆勒使用的则是12.8毫米钢板,而在11.5毫米钢板的使用上,青特在查阅了同行业资料后并没有找到其他企业成功的先例。
戴姆勒会给供应商提供设计图以及必要的技术指导,但并不是每个工序的“手把手”指导。在桥壳的设计图上,只有有限的几个关键参数指标。“我们需要自己研究每一个工序该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些指标。”黄玉亭说。这意味着青特只能自己趟出这条路,而没有经验可循。
优化戴姆勒设计图纸
从接到订单到发出第一批样品,青特花费了大约一年时间,解决了各种难题近2000个。在这个过程中,青特仅针对样品寿命所进行的疲劳测试就有30多次。要知道,给国内企业供货时,同样的测试最多只进行7次,而通常3次就已足够。青特不仅满足了戴姆勒几近苛刻的要求,甚至还“倒逼”戴姆勒心服口服地优化了自己的产品设计图纸。
根据戴姆勒对桥壳的寿命要求,其疲劳测试的数值要不低于75万次。但是,在项目实施了一段时间后,青特发现,虽然已根据设计图要求对原材料以及各项生产工艺等进行了优化,但仍难以达到测试要求。
按照惯常操作方式,青特将遇到的问题向戴姆勒进行了反馈。多轮沟通后,戴姆勒表示,若确实无法再突破,可以放弃使用11.5毫米钢板,转而使用工艺已经成熟的12.8毫米钢板。但是,面对戴姆勒提出的“让步”,青特并没有接受,而是大胆地提出了一个自己的想法——改变桥壳的截面形状,将戴姆勒所设计的方形改变为圆形。
这意味着一家中国企业对世界顶尖水平的挑战,需要足够的勇气和实力。与国内绝大部分商用车企不同,国外车企的零部件设计人员都有极其细致的分工。黄玉亭告诉记者,戴姆勒此款车桥的设计师,已在车桥设计领域工作了约20年。但是,黄玉亭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想法。“经过很多次的探讨、验证之后,我们觉得行得通。”黄玉亭表示。在对青特的修改意见进行了层层审核后,戴姆勒接受了相应的优化意见。
如今,青特所有的供货产品均采用此种设计,最终的桥壳产品比国内同类产品的重量降低约30公斤,在轻量化方面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提升制造思维
成为全球知名车企的供应商,是国内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提升自身制造水平的一条“捷径”。这也是青特一直坚持开拓国外市场,并不惜花费十余年时间跻身戴姆勒供应商的重要原因。青特总裁纪建奕表示,国内零部件企业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还存在诸多短板,无法达到国外对零部件的严格标准要求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青特将很多从戴姆勒项目中总结出的技术和生产经验应用于日常的车桥生产中。例如,改造桥壳的截面形状以增加使用寿命已经成为青特的一个重要技术创新,得到了众多客户的认可。不过,在青特看来,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和认知的提升。
对此,黄玉亭感受颇深。“最初看到戴姆勒图纸时,上面提出的很多要求指标和测试方法对我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比如对喷漆效果的测试,就与国内完全不同。”他告诉记者。但是,操作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发现,这种测试方法更加合理,从而令他们对喷漆这一环节的生产工艺有了全新的认识。
不仅如此,由于戴姆勒对产品质量的严苛要求,青特甚至将关注点延伸到了原材料等领域。“我们开始研究钢板,不断与供货商探讨怎样才能既满足性能要求又合理降低成本。以前,我们基本不做这些。”黄玉亭说。
记者手记
坚守是唯一的捷径
如果说中国制造业企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并真正获得世界认可确实有捷径可循的话,青特15年来的历程或许可以告诉我们答案,那就是坚守。坚守是唯一的捷径。回首过去15年,不论是战略路线选择、生产工艺改造还是产品技术创新,这家企业的各个方面无一不令人对制造业企业的坚守有了更生动地了解和认识——找准道路,埋头苦干,决不轻易放弃。
事实上,最初与戴姆勒接洽,青特刚刚踏入车桥行业时间并不长。在明知制造水平有差距的情况下,青特还是毅然决然走上了向戴姆勒进发的道路。原因在于,青特一直有着一个十分明确的目标—— “让品质与世界同步”。而成为戴姆勒供应商是一条虽然充满荆棘,但却能够真正与世界顶级制造水平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因为青特的坚守,在它的身上,我们隐约看到了欧美国家先进制造业企业对产品的极致追求和专业水平。为什么青特能够想到修改图纸,并敢于向戴姆勒提出修改图纸?为什么戴姆勒会赞成青特提出的修改意见?没有常年对技术和产品的细致研究,这一切都无从谈起。
或许如今有企业会羡慕青特的现在,但是,如果回到15年前,即使面临同样的选择,又有多少企业甘于花费15年时间执着于一家企业的订单呢?
0人参与
查看更多

回复 | 使用道具 举报

1# 1#
发表于 2018-11-15 15:55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 卡车之家Android客户端
转载

回复 | 使用道具 举报

2# 2#
发表于 2018-11-15 17:4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期待原创!

回复 |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分享到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